澳门人威尼斯37000(官方VIP登录)-Game Center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Culture
返回栏目

自贡盐场的行帮组织

作者:宋良曦 时间:2024/04/24 浏览次数:

行帮是城市工商发展的产物, 自贡地区由于盐业经济的发展,早在19世纪中叶,便形成了中国最大规模的手工工场。 随着盐业及其相关行业规模的渐次扩大,各地流徙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纷纷涌进盐场, 或从事井盐生产,或进行其他劳作,形成了人数众多,行业纷繁、 工种庞杂的劳工队伍。清同治、光绪时,在自贡盐场即已 "担水之夫约有万……盐船之夫数倍于担水之夫,担盐之夫又信之……盐匠、山匠、灶头, 操此三艺者约有万……积巨金业盐者数百家。为金工、为木工、为石工、 为杂工者数百家。贩布帛、豆粟、牲畜、竹木、油麻数千家, 合为三四十万人"。史籍推算的数据,略嫌过大,但光绪初年, 自贡盐场的直接和间接盐工、长年性和临时性盐工达20万人左右是可能的。 “富荣劳工之多甲于全省”,“诚吾国最大之工场也”的评价是合乎实情的。
         清代中叶时的自贡盐场,火旺水丰的井盐业, 不仅吸引了来自晋、陕、粤、赣、黔、鄂、湘等省的投资者、 经营者来这里开设井灶钱庄票号,而且吸引周边及贵州、 云南的劳动者来这里作直接和间接的劳工。 当时常年聚集在盐都的盐商与盐工按不同的社会分工被称为各种行帮。
         在自贡地区,来自外省外地的盐商和本地盐商, 据清光绪年间的统计即达1700多家。自贡盐商,种类繁杂,名目甚多。 有专营一业者,有兼营数业者;有直接经营盐业者, 也有经营与盐业有关的其他行业者;有独资经营者,也有合资经营者。拥有盐井的称井商, 拥有盐灶的称灶商,拥有输卤竹笕的称笕商,拥有钱庄票号的称银钱商。 经营盐业生产所需燃料、材料与生活资料的有炭商、木商、竹商、油麻商; 从事盐运的为运商,运商中又分坐商、引商、票商。 资产众多的盐业家族往往数业并举,同时拥有井笕灶号,被称作场商。 他们组成了各种维护自身利益的行帮,自贡东、西两场的盐商有井帮、灶帮、笕帮、银钱帮、 竹木油麻帮等等。清末民初,他们更组织起了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的各种同业公会、同乡会、商会等。
         自贡盐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商帮, 是一个值得解读的族群。他们同晋商、徽商、潮商、宁波商帮有明显的不同。 他们并没有闯关东,也没有走西口,更没有下南洋, 而是守望着这块广袤而神奇的土地,靠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探索着地下的奥秘, 靠着诚信天下的品德,引进了外地的商人和资金,靠着睿智精明的谋略,抓住了机遇, 拓展了市场,赚取了利润,积累了财富。驰骋盐场三百年的自贡盐商, 给因盐设市的自贡,留下一段辉煌的历史、一部经营的宝典。 正是这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盐商群体,与广大盐工一道, 共同造就了自贡这座遍地盐井的都市,使这里成为了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的诞生地,成为了世界钻井之父,成为了中国的盐都。
     自贡盐工队伍,来自不同地域,从事不同行业, 更有不同工种。他们在长期的辛勤劳作中,形成了共同的利益链。 为了自身群体的利益,他们亦像盐商和其他商人组织自己的行会一样, 开始建立各种行帮组织。自贡地区的行帮组织是随着井盐业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 工商业行会的成熟而产生的。早在清乾隆时期便已出现了。到了民国初年, 自贡盐场直接从事盐业生产的工人已逐渐形成十大帮,计有山匠帮、 机车帮、车水帮、山笕帮、牛牌帮、转盐帮、捆盐帮、装盐帮、扛运帮。 这些或同地域、或同行业、或同工种的盐工组合成自己的行帮, 既是社会性的,又是互助性的,他们都是希图组成享有某些特别权力和待遇的团体, 以互通信息、协调行动,建立健全帮规帮法,管理内部事宜, 力求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和发言权,同时还组织同行进行共同的祭祀和娱乐活动。
    自贡盐工的行帮组织,有烧盐工人组织的“炎帝会” ,挑卤水工人组织的“华祝会”,锉井工人组织的“四圣会”, 篾索工人的“巧圣会”,此外,还有橹船帮的“王爷会”,木匠帮的“鲁祖会”, 屠沽行的“张爷会”,抬工搬运的“三皇会”以及使用牛只的推户、驮户、 车行组织的“牛王会”,盐工们联会组织的“十成会”等等。


XML 地图 Powered by junjie俊捷网络